孔江平,又名:孔德铭,字柳青,号洛邑农夫,男,祖籍山东齐河。1957年生于河南洛阳。
1975年洛阳地区伊川县古城寨大队插队,知青;1977年就读河南郑州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学士;1981年就职于郑州工学院,英语教师;1985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语言学专业语音学方向,语言学硕士,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音学家林焘先生和社科院民族所著名藏语学家瞿霭堂先生;1988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和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师从著名语音学家鲍怀翘先生;1997年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语言工程专业,哲学博士,师从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先生,博士期间曾到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学习,师从Saji Niimi和Gunt Fant先生。2003年至今就职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特聘人文教授、语言学实验室主任。期间于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访问教授和“香港汉语普通话教育和测试中心”执行总监。
一、学术兼职:
美国嗓音学会会员,中国声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医学协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JCL(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客座编辑,《中国语音学报》创刊人之一,副主编,创刊号执行编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投标项目首席专家。
二、教学和学生指导:
本科生课程:1)实验语音学基础;2)现代语音学基础;3)中国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
研究生课程:1)语音分析与编程;2)现代语音学理论与方法;3)汉藏语语音声学研究;4)世界语言语音的声学分析;5)语音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6)语音田野调查实践;7)语音学专书选读。
指导学生方向:1)语音学及实验语音学;2)声学语音学和言语声学;3)生理语音学;4)心理语音学;5)语音认知研究;6)汉语普通话语音教学;7)中国古典吟诗调、昆曲、京剧、民歌等的发声语音学研究;8)司法语音学。
本科生论文指导和招收研究生:本科生论文指导人数不限;硕士和博士每年各招收一名,方向根据具体情况会有不同,欢迎理工科、医科和艺术背景的学生报考,外语要求为英语,请注意北京大学有关网页或与导师本人联系。
三、研究领域:
中国境内语言的语音学研究:主要包括:1)汉语、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的语音声学和生理分析;2)语言发声类型的声学生理研究;3)语音田野调查方法研究等。
汉语普通话生理和声学模型研究:主要包括:1)汉语普通话X光动态声道研究;2)汉语普通话磁共振三维声道研究;3)声带振动高速数字成像;4)汉语普通话呼吸韵律研究;5)汉语普通话发音模型、嗓音发声模型、呼吸模型、唇形模型及其相对应的声学特性的研究。
藏语声调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主要包括:1)藏语方言语音声学生理研究;2)藏语声调起源和演化研究;3)基于音位信息负担量的汉藏语语音结构演化研究。
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方法研究:1)中国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平台研究;2)汉语昆曲和诗词古吟诵、藏语格萨尔史诗和藏传佛教梵呗诵经、蒙语长调和呼麦、彝语毕莫经、纳西语东巴经和原生态民歌、壮语布罗陀史诗等中国经典口传文化的语音多模态信号研究;3)基于语音多模态数字模型的中华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四、研究项目:
1)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方法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投标项目(主持),批准号:10&ZD125,2011至2015年,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主持),批准号:10JJD740007,2011至2013年。
3)汉语普通话语音生理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批准号:61073085,2011至2013年。
4)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科技部支撑项目(参与),批准号:2009BAH41B00,2009至2012年。
5)香港RGF项目(参与):High-speed imaging of vocal fold vibration patterns in vocally fatigued teachers,2011-2013年。
6)汉语普通话情感语音研究,微软亚洲研究院项目(主持),2013至2014年。
7)汉语发声模型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2007-2009年。
8)汉语普通话语音多模态研究,北京大学985子项目(主持),2004-2007年。
9)汉语发声声学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2003-2005年。
10)中国语言发声类型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1997-1999年。
五、主办国际会议:
“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北京大学,2006年,8月。
六、获奖情况:
1)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全国高等教育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2)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2009年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
3)正大奖教金:特等奖。
七、个人爱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篆刻,制砚。
![]() |
![]() |
![]() |
![]() |
![]() |
八、部分成果列表:
一、研究专著
- 《论语言发声》,孔江平,2001,中央大学出版社。
- 《藏语方言调查字表》,孔江平,于洪志,李永宏,达哇彭措,2011年,商务印书馆。
- 《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第四卷·中国(中文版,下同),第二册], 麦克康奈尔[加]等主编,拉瓦尔大学出版社,1995年,主要参与汉语部分的写作和英文翻译、编辑和数据处理。
- 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Kong Jiangping, 2007,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Contemporary voice research: A China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Voce Disorders,Kong Jiaping & Wang Gaowu, 2013, Chapter 15,edited by Edwin Yiu, Multilingual Matters, St. Nicholas House, 31-34 High Street, BRISTOL, BS1 2AW, UK.
-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igh-Speed Laryngoscopic Images, Kong Jiangping and Edwin M.-L.Yiu, 2011, Chapter 12,Handbook of Voice Assessments, edited by Estella P.-M. Ma and Edwin M.-L Yiu. p.147-164, Plural Publishing Inc., San Diego, Oxford, Brisbane.
二、期刊和文集编辑
- 《王士元先生语音学论文集》,孔江平,汪锋编辑,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年。
- 《中国语音学报》,孔江平,2008,第一辑(创刊号),商务印书馆,北京。
- 《中国民族语言工程研究新进展》,江狄,孔江平,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三、部分论文
- 古藏语音位系统的结构和分布,孔江平,2010,《研究之乐:庆祝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寿辰学术论文》,潘悟云,沈钟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 语言发声研究的基本方法,孔江平,2009,《现代语音学前沿文集》,G.Font, H.Fujisaki & J. Shen (沈家煊)主编,商务印书馆.
- 语音多模态研究和多元化语音学研究,孔江平,2008年,《中国语音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北京
- 中国语音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孔江平,《创新已和谐:中国声学进展》,科学出版社,程建春等主编,2008年,北京
- 语音学田野调查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孔江平,2007,《语言学论丛》,论文第36期,商务印书馆,北京
- 现代语音学研究与历史语言学,孔江平,2006,《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34-38
- 论景颇语的松紧元音及发声类型的声学研究方法,孔江平,2005,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
- 阿细彝语嗓音声学研究,孔江平,1997,《中国民族语言论丛(二)》,云南民族出版社
- 凉山彝语松紧元音的声学研究,孔江平,1997,《彝缅语研究》, 论文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哈尼语发声类型声学研究及音质概念的讨论,孔江平,1996,《民族语文》
- 藏语(拉萨话)声调感知研究,孔江平,1995,《民族语文》
- 道孚藏语双擦音声母的声学分析,孔江平,1991,《民族语文》
- 苗语浊送气的声学研究,孔江平,1993,《民族语文》
- 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ibetan Tones by Homonym Rate, Kong Jiangping, 2012,《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五辑,112-127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 Some Phon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Buddhist Chants, Ikuyo Yoshinaga and Jiangping Kong, 2011, Journal of the Phonetic Society of Japan, Vol5, No.2, p.83-90, the phonetic society of Japan
-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experience on categorical perception of pitch contours, Gang Peng, Jong-Ying Zheeng, Tao Gong, Ruo-Xiao, Jiang-ping Kong, William S.-Y. Wang, 2010, Journal of Phonetics, 38 (2010) 616-624. (SSCI)
- A preliminary study of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for high speed laryngoscopic images, Edwin M.-L Yiu, Jiangping Kong, Raymond Fong, & Karen M.K. Chen, 20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010; 12(6):520-528dd
- MRI-based Study on Morphological and Acoustic Properties of Mandarin Sustained Vowels , Gaowu WANG, Tatsuya KITAMURA, Xugang LU, Jianwu DANG, Jiangping KONG, 2008,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 (EI) .
- Phonation Patterns of Tone and Diatone in Mandarin, Kong Jiangping, 2004, From Traditional Phonology to Modern Speech Process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ited by G. Fant et al, ISBN 7-5600-4075-6.
- A VQ study on diatone in Mandarin,Kong Jiangping and Lu Shinan,2000,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